English

波兰人流血不流汗?

1999-01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来到波兰这些日子我感到这个民族真有意思:他们为自由而不怕流血,然而似乎很怕为创业而流汗。

说来这也是史有明证的了。波兰人不怕牺牲,前赴后继地为自由而战的历史确实可歌可泣,感人至深。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波兰就有22%的人口为自由而献身,牺牲之惨重为世界之最。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蒙受的牺牲不可谓不惨重,然而当时人口仅有中国1/18的波兰,牺牲者却几乎达到中国的1/3!在波兰我所接触过的人们,上至政府要员,下至退休老太太,除了那些战后从海外归籍波兰者外,一谈起来几乎家家都有亲人在那场战争中牺牲。在血海中崛起的波兰人,常常自豪地提到他们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。

然而在另外一些场合,你又会觉得这个民族的生活也有过于轻松的一面。

刚到波兰,我就听一些来东欧做生意的我国同胞议论,说东欧人“懒”,而在东欧各国中,波兰人又是比较“懒”的。对这些议论,初时我并不觉得奇怪: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嘛,不“懒”怎的?况且人家地广人稀,谁像我们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谋生,不勤快不行呀。后来我才慢慢感到,波兰人的懒散成习,恐怕也是一种传统吧。

本世纪初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也提到一件有趣的事:当时在波兰人与德国人杂居的奥得河流域农业区,有些农场主在农忙时为提高工效,把农业工人的计时工资提高了一倍。没想到这一“物质刺激”手段在德波农工中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。德国农工受高工资的鼓励而把周工时延长了近一倍,以追求四倍于原薪的高收入。而波兰农工却反而把工时缩短了近一半,为的是在保持原收入的条件下享受更多的闲暇!结果,许多大量雇用波兰农工的农场主以高工资反而换来了农时的延误,令这些精明的日耳曼农场主大惑不解。

就在我来到波兰后不久,从电视上看到波兰议会上的一场有趣的辩论:在讨论剧变后的波兰向何处去时,一位议员提出波兰向日本人学习,走日本“起飞”之路,在“苏联模式”的废墟上像战后日本人那样拼命工作,努力储蓄,以复兴自己的国家。但这一发言立即遭到大多数议员的反对,他们纷纷表示波兰不能学日本,而应该学法国,因为日本的道路不“人道”。后来我与几位波兰朋友谈到这件事,他们都赞成大多数议员的看法。他们说,我们吃不了日本那个苦,而法国人过的那才叫人的生活。

波兰人中那种怕“流汗”、“图安逸”,不求赚大钱,只求得清闲,不图发大财,只图得悠哉的现象,可以说随处可见。转轨时期波兰失业率之高冠于东欧,而其中有一部分是不愿就业于繁重工作、宁愿呆在家里领失业救济金的不良现象造成的。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:一方面政府和社会为高失业率而烦恼,另一方面大量不“潇洒”的工作岗位无人问津。报纸上充斥着这类岗位的招工广告,前苏联各国和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等国的外籍劳工也因此大量涌进波兰,造成一系列问题。“怕流汗”的另一表现是,只求提高工资而不想提高劳动效率。变革后波兰增加了一些新的节假日,相应地取消了另一些带有旧的政治色彩的节日。然而这些日子仍算作假日,因为人们对于在这些日子休息已经“习惯了”。再加上变革后许多行业的休养假也延长了,使得目前波兰在业职工年工作日比变革前明显下降。这对于“青黄不接”、百废待兴的波兰经济是很不利的。

波兰人的休假日不但特别多,而且到时休息是“雷打不动”的。节假日里不仅“第一职业”的工作全停,“第二职业”也照样“放假”,极少有人牺牲他们所看重的悠闲而在节假日去“捞外快”。像我国流行的那种“星期日工程师”在波兰是看不到的。

波兰人是个“不怕流血怕流汗”的民族。褒之者可以说他们不仅勇于牺牲,而且活得潇洒;贬之者可以说他们长于争取政治民主,却绌于投入市场经济。这种状况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。天主教传统的保守性、缺乏以创业、积累来荣耀上帝的所谓“新教伦理”、大锅饭体制带来的惰性,都是原因之一,不过,我并不认为这就是永久不变的“劣根性”。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,波兰人是会“勤奋”起来的。

(摘自《科技智囊》1999年第1期,苏文文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